English

育儿记

1999-03-1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一位母亲抱着她周岁的孩子去见教育家,询问对孩子的教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。教育家惋惜地对母亲说:“你的教育已经晚了一年了!”

教育家的意见是教育孩子应从出生的那天做起。其实,即使刚呱呱坠地便教而育之,也晚了10个月。君不见,胎教磁带、胎教音乐纷纷面市,年轻父母慷慨解囊,足见比教育家更前卫者大有人在。

我本人就是胎教的忠实实践者。自从做了母亲,更是深知教子是“唯此为大”之事。现在都是一个子女,谁不希望自已的小宝宝将来成人、成才、成龙、成凤?因此,我对儿子的教育就格外上心。

在儿子快两岁时,除了喜欢蹦蹦跳跳,闻歌起舞外,并未发现儿子对学习有特别的爱好,于是便和女友相约带孩子去附近学校的幼儿画画班,培养他的学习兴趣。开课了,老师在讲台上循循善诱,班里其它十几个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都竖起小耳朵听着,唯独我那小子却横竖坐不住,一会儿功夫,儿子便向我低声说:“妈妈走!我要出去玩。”“乖乖听话。”可无论我怎样哄、怎样急,都无济于事。还是女友有办法,递给我一包巧克力。让我以此来安抚儿子:“好好听老师讲课,才能给吃。”我照此办法做,果然奏效。但这一招管用时间不长,不一会儿子又坐不住了。这时老师走过来询问,一听说儿子还未满两岁就笑了,说:“你这当妈的也太性急了,我们这班里的学生最小也都四五岁,他还不到两岁,怎么能坐得住呢?”一番话说得我怪不好意思的。只好暂时放弃让儿子学画画的念头。

既然儿子坐不住,只好想其他的办法,反正学习不能不抓紧。于是屋里的前后左右到处贴着幼儿看图识字及唐诗等等,无论儿子站着、坐着、躺着都有他可学的内容,有道是,处处留心皆学问”嘛。渐渐地那些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”,“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”等十几首唐诗就都能背诵了。

但要不到两岁的孩子理解古人的诗句实在“难于上青天”,所以有时背起来他会东一句西一句,来一个移花接木的再创作,让你哭笑不得。有一次引导他背诵李白的《静夜思》: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,举头望………”“举头望什么?低头思什么?”我提醒他。“举头望爷爷,低头思奶奶。”他竟脱口而出,胡乱编改。我纳闷地问:“为什么望爷爷、思奶奶?”他说:“爷爷、奶奶那有好多好吃的!”原来如此,儿子平时跟着外公外婆,只有周末看一次爷爷奶奶,去一次必是好多好吃的等着,自然而然也就露出馋猫的心态,真是“有出息”。

有时儿子没情绪,便对墙上的学习挂图一概视而不见。眼看这一招又要失败,便赶紧停下功课,给他“放假”几天,以防他产生逆反心理。后来在报上看了那些批评有的家长一味让孩子背诵古诗,指出这是浪费孩子智力的文章时,又觉得人家说得有道理:孩子既然不懂,又逼他背诵,岂不是拔苗助长,走了开发儿童智力的弯路?想到此,便再也不刻意让他背唐诗了。

子女教育,当然应该是全方位的,除了智力开发,音乐教育一定不可少。真没有想到,最开始启蒙的音乐,竟是从《国歌》开始的。因为每天晚上必看新闻联播节目,不知是每天重复的原因,还是国歌的旋律雄浑有力,每当《国歌》响起之时儿子就会放下玩具或者饭碗,跑到电视机旁抡起小胳膊,随着《国歌》的旋律双手打着节拍,俨然正在舞台演出的小指挥家,还一边提醒我们:“看看天安门!”每当此时,便会逗得全家哈哈大笑。为此,我跑遍全北京城,找了不下五六家商店,才买了《国歌》VCD。当然,为了儿子音乐知识全面发展,我还买了《著名中外儿童歌曲》及《小不点》歌曲等等。

人之初,性本善,名字叫虎子的儿子的善良也是与生俱来。虽然生得虎头虎脑,但是心地却很善良,这或许和我们从小培养他关心别人有关。有一天,他独自一人翻看我买的《黑镜头》一书,竟对书中瘦骨嶙峋,一丝不挂的非洲儿童产生同情之心。他把自己的衣柜打开,衣服堆了一床,外婆问他干什么?他着急地指着《黑镜头》书说:“我有好多衣服,给他们穿。”一次,爸爸陪着他在楼下踢球,一位小朋友在摘路边的月季。见状,他立马拉着小朋友的手说:“别摘,它会疼的!”看到儿子这可爱而稚嫩的举动,心里陡然涌起一股幸福的暖流。

通过对儿子的教育,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。古人云:“养儿方知父母恩。”明白作为母亲对孩子那种深邃的、本能的、无需任何前提的爱,那种不需要回报、心甘情愿的付出,那种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孩子成长、不厌其烦地指导孩子的心机,是任何“父母恩”中最少不了的。

我很喜欢教育儿子时那种费尽心机却又苦中有乐的感觉。孩子需要父母的呵护,父母同样需要孩子的依偎。但呵护过了,依偎过了,最牵肠挂肚的还是:“儿子:你今天又学到了什么?”

我想,普天之下的父母都有这种望子成龙的情结。

(摘自《视点》1999年第2期,唐晓卉文。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